內容詳情
蓮影清暉中的廉潔
分類:
職工文苑
作者:
李娟
來源:
巖土公司
發布時間:
2025-08-21 16:27
清晨,露珠宛如未經塵世沾染的星辰,在荷葉上悠然滾動。那一片出淤泥而不染的青綠,恰似天地間精心雕琢的廉潔寓言,承載著跨越千年的精神隱喻。當蓮的根須在漆黑如墨的淤泥中悄然舒展,當花莖奮力穿過渾濁的水面向上生長,這份與環境的博弈,恰似人在世間堅守初心的修行。
淤泥是蓮的起點,也是對其品性的第一道考驗。腐爛的枝葉、沉落的雜物在水底交織,構成最復雜的生長背景。可蓮的根莖從污泥中汲取養分,卻始終保持著如玉般的瑩白,絕不讓污濁滲入肌理。這如同身處權力場的人,周圍難免有利益的誘惑、人情的糾纏,真正的廉潔者,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沉淀自我,將外界的紛擾轉化為滋養品格的養分,而非被欲望裹挾沉淪。古往今來,那些清官便是最好的例證。面對送禮行賄者的種種手段,他們始終堅守底線,內心如蓮根般潔凈無瑕,不為所動。
兒時讀包拯的故事,總為他鐵面無私的氣度動容。不管對方是皇親國戚還是富商大賈,他只認一個“理”字,就像蓮根在淤泥里汲取養分,卻始終守著那份清白,絕不與污泥同流合污。海瑞曾言:“當官的手要是伸出去了,就像荷葉破了洞,以后什么臟水都得往里灌。”于成龍如倔強的蓮莖,憑著“不攀附、不折腰”的骨氣,劈開一條治世之路。他們宛如筆直的花莖,不偏不倚,不蔓不枝,堂堂正正地屹立于世間。哪怕遭遇狂風暴雨的侵襲,也寧折不彎,堅守著自己的原則與尊嚴。
清水之上,蓮的姿態更顯風骨。圓圓的荷葉鋪在水面,任雨水敲打,露珠在其上滾動,卻從不讓水珠久留,仿佛在昭示“不貪一絲一毫”的準則。挺拔的花莖中通外直,沒有一絲彎曲,更無旁逸斜出的枝蔓,如同正直的人,行事光明磊落,不搞旁門左道。盛夏時節,蓮花悠然綻放,粉白或淡紅的花瓣層層舒展,毫無招搖之態,樸素中透著莊嚴。這正如廉潔者的行事風格,身居高位也好,身處平凡也罷,都能保持謙遜低調,將精力放在辦實事上,而非追求表面的虛榮風光。
蓮與廉的精神共鳴,在細微之處更顯深邃悠遠。荷葉不聚水滴的特性,恰似廉潔者不貪分毫的堅定操守;蓮子苦中帶甘的滋味,隱喻著堅守原則的艱辛與最終收獲的回甘。古代官員案頭常置蓮紋硯臺,提筆之際,便能看見“出淤泥而不染”的諄諄提醒;現代廉政文化中,蓮的意象成為無聲卻有力的紀律課堂。這些文化符號的代代傳承,讓蓮的清暉始終如一照耀著權力運行的軌跡,指引著人們前行的方向。
暮色籠罩下的荷塘,別有一番深意。殘荷在晚風中輕輕搖曳,卻不見絲毫頹敗之象。這份“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從容豁達,恰是歷經重重考驗后的通透澄明。廉潔并非一時的驚艷之舉,而是歲月長河淘洗后的恒定品質。當我們凝視一朵蓮花,實則是在與內心深處的道德律展開一場深刻對話:如何在濁世中保持清明,如何在誘惑前堅守底線,這便是蓮影清暉里蘊藏的永恒答案。
看那池中的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用一生完美詮釋著何為堅守。花開時節的蓮花尤為低調,粉白的花瓣輕輕展開,不聲張、不炫耀。包拯、海瑞和于成龍亦從不在人前擺架子、講排場。包拯辦案累了,便坐在衙門里悠然喝杯粗茶;海瑞在南京任上,出門常騎一頭老驢;于成龍用過的硯臺至今陳列在博物館,硯底刻著的“不要錢”三個字仍清晰可見。他們不圖虛名,不搞形式,就像蓮花默默吐露芬芳,將全部心思都用在為民辦事上,從而留下了千古傳頌的美名。
蓮的花期雖有限,但廉潔的堅守應是永恒的追求。當花瓣凋零,蓮蓬挺立,飽滿的蓮子藏于其中,那是蓮留給世界的珍貴饋贈。廉潔者亦是如此,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日復一日的堅守,為社會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清正之風如春風化雨,代代相傳。
深埋于污泥中的根莖,在黑暗中默然蓄力。任憑腐葉沉渣環繞,始終保持著如玉般的瑩白,不曾讓半分濁氣滲入肌理。那些交錯的藕節,宛如拒腐防變的天然刻度,每一道環形紋路都如刀刻般清晰,靜靜鐫刻著“慎獨”的箴言。無人監督時更見操守,細微處更顯品格。當花莖奮力掙脫淤泥的束縛,以中通外直的姿態刺破水面,便如君子挺然屹立的脊梁,拒絕攀附藤蔓的纏繞,不向權勢折腰,不為私利曲身。這般生長的智慧,與“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廉潔追求,在千年時光里進行著一場莊嚴而深刻的對話。蓮以靜默的生長訴說著堅守的力量,人則以不渝的初心踐行著擔當的使命,共同在歲月長河中沉淀出穿越時空的精神共鳴。
人若如蓮,便懂得廉潔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在每一次選擇中守住初心,在每一個瞬間保持清醒,讓品格如蓮般,在歲月中綻放出不朽的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