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詳情
矸石山實現土地復墾:讓荒田變綠田
分類:
職工文苑
作者:
李洪濤
來源:
第四分公司
發布時間:
2025-06-11 08:37
煤炭作為工業社會的 “黑色黃金”,長期以來以強大的能源供給能力為人類點亮萬家燈火、驅動工業巨輪,在能源結構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其生產過程中伴生的煤矸石,作為采煤與洗煤過程中排放的固體廢物,卻成為生態環境的沉重負擔。大量煤矸石堆積不僅壓占寶貴的土地資源,致使耕地減少、土地利用效率降低,更造成地貌景觀的嚴重破壞,堆積如山的矸石山與周邊自然環境格格不入,還存在滑坡、自燃等安全隱患,對生態平衡與居民生活構成多重威脅。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礦山生態修復政策扶持與監管力度,明確提出要加強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協調統一。2025 年 4 月,第四分公司承攬山西某矸石場復墾工程,旨在通過工程措施改善生態環境。
4月13日,項目開工,項目經理趙暢帶領3名項目職工趕赴現場,此時的他們還沒有意識到這個項目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嚴峻考驗。項目如火如荼施工一星期后,甲方突然提出趕工期的要求。第四分公司迅速增派人員支援,高峰時現場職工達7人。為了搶抓進度,團隊早晨6點半開工,夏季常工作至晚8點,假期亦不停歇。此類矸石場復墾工程行業普遍工期約6個月,在團隊努力下,項目預計工期為兩個半月,有望6月下旬完工。
秉持著“求實 創新 守法 合作”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團隊在緊張工期中嚴守質量關卡。項目團隊不畏艱難,不懼惡劣的工作環境,用辛勤的汗水詮釋著責任與擔當。炎炎烈日下,他們頭頂驕陽,指揮大型機械設備對矸石進行平整、清運;狂風凜冽時,他們堅守崗位,為覆土、植樹等工作忙碌奔波。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力求做到盡善盡美。為保障工程質效,項目經理趙暢遍歷周邊區域,針對土壤肥力、酸堿度等關鍵指標開展精細化檢測,選定最優覆土來源;項目技術負責人彥奇深入踏勘矸石場,系統勘察地形地貌、土壤結構及周邊生態,制定全流程貼合實際的復墾方案;測量員鄧啟輝肩扛測繪儀器,在復雜地形中往返作業,以專業精度標定每一處標高;職工朱永東主動創新種植工藝,提出科學培育方法,使樹苗成活率顯著提升。這支團結創新的隊伍,成為項目推進的核心力量。
目前,項目已收獲階段性成果:曾經被煤矸石大面積壓占、荒蕪廢棄的土地,如今已重現生機。平整后的土地重新具備開發利用條件,有效緩解了區域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曾經雜亂無章、有礙觀瞻的矸石山被重塑,取而代之的是錯落有致、綠意盎然的生態景觀;更通過土地整治激活了其農業生產潛力,為后續產業發展筑牢根基,曾經被破壞的地貌景觀正逐步煥發出新的活力。
展望未來,第四分公司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國家生態環保政策,持續加大對礦山修復類項目的投入力度,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更多的力量。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