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詳情
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分類:
職工文苑
作者:
技術中心
來源:
巖土公司
發布時間:
2024-12-10 10:17
1 背景
中國大約有80萬座礦山,其中約有40萬座礦山因生態環境破壞而需要修復。《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0)》和《2020年煤炭行業發展報告》指出,舊問題約40%沒有治理,但每年新增損毀土地的治理率僅40%左右。2024年,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繼續支持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山西冶金巖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結合自身業務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積極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開展。
2 礦山生態修復的意義
在工業化加速發展的浪潮中,礦產資源開發在保障工業發展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不合理的礦產資源開采方式會引發諸多礦區生態環境問題,并最終限制地區內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開展廢棄礦區群生態修復不僅有助于加快礦區的產業升級進程,也是助推低碳化和可持續發展、推動國家碳中和的關鍵之舉,同時也便于更好地理解和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為此,山西冶金巖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積極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開展,投身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綠色礦山建設、解決礦山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將企業自身高質量發展與國家生態戰略規劃完美融合,也體現了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
3 國內礦山生態修復現狀
3.1現存問題
由于長時期、大規模、超強度的國土開發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影響,所帶來的資源環境供需矛盾越來越大,生態系統破損退化嚴重,石料開采造成的山體破壞、廢棄礦山存在的地災隱患,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損壞,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3.1.1存量大且任務重
遙感調查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礦山開采占用損毀土地約 3.60×104 km2 ;歷史遺留和正在開采礦山占用、損毀土地分別約為 2.27×104 km2和1.33×104 km2。國有尾礦庫、廢渣場等固體廢物存放占用大量土地,個人私挖濫采礦山后遺留諸多環境問題。歷史遺留礦山多為開采無序、分布零星的中小礦山,生態破壞嚴重,影響范圍廣。礦山修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地質、水文、環境等諸多方面,工程量巨大,修復周期長。
3.1.2治理需求強烈
礦山開采多為露天開采,對山體和植被破壞較為嚴重,野生動植物自然棲息地受損,山體崩塌和滑坡,山洪和泥石流等災害事故時有發生,嚴重影響礦區周圍人民群眾的生活。恢復礦山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治理開采造成的污染,使之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民眾對廢棄礦山治理需求迫切。
3.1.3土地復墾率低
中國礦區土地復墾率僅為20%左右,遠低于國際上50%-70%的平均水平。國務院于1989年出臺《土地復墾規定》,2011年頒布《土地復墾條例》,2019年發布《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同年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進行了修改,國家針對礦山修復的政策、資金面、治理方式和重點隨著時代發展逐漸提高和改進。
3.1.4施工難
施工過程,當地政府需協調部門之間、施工單位、礦區、村民等多重關系。礦區占用土地多為集體土地,施工后需處理農戶土地流轉租金支付問題,村民對復墾后的土地質量擔憂,不愿意接收復墾土地等社會問題。
3.1.5礦山生態修復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當前,我國礦山生態修復管理主要依據上述法律法規及一些規范性文件中的規定,內容較為分散。與西方礦業大國相比,我國還缺少法律效力高、權威性強、針對礦山生態修復的專項法律或法規。進入新時代,礦山生態修復的內涵更加豐富,適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求,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根本保障。
3.2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的發展趨勢
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包括景觀型破壞、環境質量型破壞和生物型破壞。傳統修復模式以景觀重現型修復(消除地質災害危險和植被覆蓋)為主,較少兼顧環境質量型修復(水體、大氣和土壤的污染治理)及生物型修復(生物群落和種類的恢復)。現階段礦山環境治理修復模式簡單,導致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明顯,投資和回報未形成良性循環。堅持生態修復治理優先,采取“邊開發,邊治理”,根據礦山種類和區域位置的生態環境狀態指數及對周邊環境的破壞程度,進行分類施策、分區管控、分級治理、分步推進,是目前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的主要趨勢。
3.2.1自然修復方法
我國生態環境部針對露天廢棄礦山的修復技術和修復方法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創新,不斷加大對碳中和理念修復模式的重視度。為此,相關工作人員需引入自然生態環境的修復技術方法,合理運用自然修復技術,不斷種植較為適合的植被種類,使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持續凈化。
3.2.2廢棄礦山的地基地質改良技術方法
在露天礦產資源持續開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礦山地質結構和土壤資源造成較為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而開展露天廢棄礦山修復工作,首先就要針對露天廢棄礦山的地基和地質進行全面的修復和改良。為滿足各類植被的生長條件,物理改良技術往往發揮著極為良好的作用和成效,大多采用回填法和客土法。化學改良技術也較為常見,主要對土壤的酸堿度進行平衡,良好的調節地基地質土壤pH值。
3.2.3露天廢棄礦山的微生物修復技術方法
為從根本上對露天廢棄礦山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進行修復和改善,逐步達成礦山土壤資源的恢復和利用,為其添加各類附加價值,在修復的過程中還能降低對周邊自然環境和大氣環境的進一步污染。基于這一目標,恰當合理的運用微生物修復技術方法,能夠根據礦山具體土壤類型作出合理的優化和修復,提前準備先進的儀器設備,對土壤內部微生物的活動進行觀察和研究,隨后再采用較為恰當的方法在土壤當中注入植被能夠有效生長的營養物質,從而為植被創造良好的種植生長條件,使植被的自我防護能力和自愈能力大幅度提高。
4 呂梁市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研究
4.1地理位置
呂梁市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臨縣治理區)位于黃土高原東部,黃河中游,臨縣東部。項目區西以黃河為界與陜北隔河相望,南接離石區、柳林縣,北靠興縣,東屏呂梁山連接方山,國土總面積2979km2。
4.2治理難點
4.2.1地質存在安全隱患
礦山開采破壞了坡體整體結構,改變了坡體原始應力狀態,影響了山體、斜坡的穩定,在工程擾動、卸荷、風化(根劈、凍融等)等作用影響下,極易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問題。局部巖體懸掛、軟硬相間巖層發育巖腔、裂隙切割強烈段發育危巖,存在崩塌隱患;坡面浮石、強風化層存在偶有掉塊發生。
4.2.2土地資源損毀嚴重
露天礦山采掘時直接挖損破壞大量土地,引起一系列地表變形和破壞,造成表土性狀改變,地表土壤鹽漬化,加速土壤侵蝕,對鄰近的土壤環境產生嚴重影響;露天礦山開采后,廢石隨意堆置,直接破壞與壓占大量土地資源,還對地表植被等生物資源造成一定的破壞,使原有的土地生態系統功能大大退化乃至消失。
4.2.3水源受到嚴重污染
礦山開采時,產生的污水、廢水具有非常嚴重的污染性,使地下水源受到嚴重的污染,影響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及人類的生產生活用水,對附近生活的居民、牲畜等均有危害。
4.2.4植被生態環境毀壞
項目區內表土層破壞,遭受壓占壓實作用嚴重,植被無法生長,植被覆蓋率低甚至部分區域無植被發育。礦山開采挖損破壞區域內的原有土壤層和植被,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又對生態系統的結構造成進一步的毀壞。
4.3工作方法
工作重點是確定臨縣治理區各個圖斑生態環境本底,明確礦山的范圍及損毀區范圍,根據對各個圖斑收集的資料分析以及現場調查等工作的情況確定各個礦山的修復方式建議,為后續治理設計提供翔實資料基礎。
主要工作方法為:(1)資料收集;(2)地形測量及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3)工程地質測繪、地質環境及生物群落調查;(4)鉆探、井探、地質編錄、取樣室內實驗;(5)室內成果報告編制等。
5 展望
中國是礦產資源存量和使用大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現有的政策和技術不能滿足礦山修復的要求,應創新生態修復模式,提高企業和社會資本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樹立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理念,實現廢棄礦山變身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