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詳情
強化規范管理 推進業財融合——巖土公司業財融合工作研究
分類:
職工文苑
作者:
黃時福
來源:
巖土公司
發布時間:
2024-09-11 10:28
業財融合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企業現代管理體系的重要途徑,實施業財融合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業財融合意味著將財務管理與業務管理緊密結合,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流程協同,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規范管理是實現業財融合的前提,深度業財融合可以助推管理提升,防范風險,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山西冶金巖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巖土公司”)結合公司實際,逐步形成了業財融合的新局面。
一、實施業財融合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為推動中央企業進一步提升財務管理能力水平,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財務管理體系,提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推動財務管理理念變革、組織變革、機制變革、手段變革,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率,更加突出“支撐戰略、支持決策、服務業務、創造價值、防控風險”功能作用,以數字技術與財務管理深度融合為抓手,加快構建世界一流財務管理體系,有力支撐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因此國有企業實施業財融合,正是順應現代企業管理和財務管理趨勢的必然選擇,是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效能、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通過業財融合,國有企業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變化,抓住發展機遇,為國家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力量。
1.支持優化決策。業財融合通過緊密聯結業務流程與財務信息,實現了數據的實時共享和深度分析,從而顯著提升了決策的時效性和精準性。公司能夠基于全面、實時的數據進行戰略規劃與決策,避免信息不對稱引發的決策失誤,增強了決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2.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業財融合,公司能夠實現對資源使用情況和效益的精準洞察,從而有效優化資源配置。基于業務活動的財務表現分析,企業能夠識別高效益項目,精準調配資金,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
3.加強風險防控機制。業財融合有助于企業構建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通過對業務流程的財務監控,企業能夠及時識別潛在的財務風險,如資金流動性風險、成本控制風險等,并采取預防和控制措施。此外,業財融合還能夠幫助企業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提前識別市場和經營風險,為應對風險提供充足的時間窗口。
4.拓展財務工作職能。業財融合要求財務人員不僅要有專業能力,還要學習和理解業務工作,實現財務從核算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有利于提高財務人員素質,拓展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職能,使財務工作在經營、生產、發展過程中更具覆蓋性,加強對業務工作的監督、指導和服務。
二、實施業財融合的背景
1.粗放管理模式的瓶頸突破。2018年以前,巖土公司處于以量求效規模經營發展階段,經營管理的重點以分公司為主,公司總部管理監督職能較弱。分公司忙于經營生產,其管理工作處于“混沌”狀態,存在合同執行流于形式,項目成本無預算,施工結算或缺,資金支付隨意性較大等問題,管理效能低下。管理制度薄弱,導致財務風險防范方面無法形成共識。
2.組織架構與協同機制的完善需求。巖土公司合同和成本業務歸屬市場經營部門管理,沒有設置專業管理部門,項目部和業務管理部門各自為營,相互之間溝通和協作性較差,部門之間和公司上下之間缺乏相互協同,缺乏指導和監督,在業財融合中存在溝通不暢的問題,導致業財融合只是形式上的融合,沒有發揮實質性功能。
3.管理人員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財務人員和其他管理人員對合同、成本、結算、生產工藝和流程等業務了解和掌握不夠,融通性較差,監督作用發揮不夠。
4.業財融合理念的深化與實踐。財務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對業財融合的研究不深,導致業財融合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實效性不強,制約了財務工作的科學化水平。許多財務人員仍滿足于傳統的會計核算與報表分析,綜合素質無法支撐業財融合體系建設,難以適應業財融合對綜合素養和能力的要求。
三、主要做法
1.上下重視,同向發力。2019年開始,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三局全面開展強化管理工作,防范風險,完善管控體系。巖土公司從合同、成本、結算、資金、經營等各項管理工作全面實施精細和規范管理,修訂建立各項管理制度,同時成立了法務部和成本預控部,從制度和機構上健全管控體系,為實施業財融合提供了制度和組織保障。同年,巖土公司組織有關領導參加了第十五屆工程建設行業信息化發展大會,會上多家建筑單位介紹了業財融合做法,為巖土公司推進業財融合提供了可借鑒經驗。
2.資金為舵,融合啟航。以資金管理為切入點,逐步推進業財融合,首先是實施“五流合一”的資金支付管理體系。資金支付要依據合同、成本預算、資金計劃、結算、發票即“五流合一”進行支付,由總部資產財務部把關,支付每筆款項要嚴格審核,做到缺一不能支付。同時,將太原片區經營單位資金支付由經營單位支付改為公司總部集中支付,以此推動成本預算全面實施和合同完善,也解決了以往資金支付不規范問題。其次是變革會計核算體系,圍繞施工項目,從會計核算體系著手,將項目與11個主要會計科目全部關聯,形成了以項目為主的核算體系,以便隨時掌握項目的財務狀況,解決了成本不清、資金混沌的現象,實現了會計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轉變。
3.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實施初期,由于巖土公司總部和分公司業務管理人員較少,分公司管理工作良莠不齊,合同和成本預算審核工作量較大。先是成本預控部審核主合同在100萬元以上的項目成本預算,法務部審核主合同50萬元以上的供應商合同,以下金額由分公司自審。運行半年后,所有項目的成本預算和供應商合同由總部管理部門全部復核,做到了項項有預算,件件有合同,實現全面覆蓋。針對項目進度結算薄弱環節,公司總部再次以資金支付為牽引,推行進度結算完善,試行50萬元以上的供應商合同進度付款必須提供進度結算,通過不斷補短,完善了結算體系。變革會計核算體系也是如此,先在兩個單位試點,然后在太原區經營單位推行,最后在駐外經營單位全部實施。
4.數字賦能,效率躍升。參加第十五屆工程建設行業信息化發展大會后,巖土公司立即上馬了OA辦公系統,項目的投標、合同、成本、結算主要管理模塊全部上線評審,實現了全流程傳遞快、修改快、審批快,按制度流程規范運行。為了資金支付審核便捷,同時授予財務人員項目投標、合同、成本、結算的查詢權限,提高了工作效率。
5.領導掛帥,部門協同。業財融合是一項綜合性工程,也是“一把手”工程,主要領導堅持不懈親自抓好各項管理工作,其他領導積極配合,經常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及時協調,及時解決。管理部門之間、管理部門與項目部之間相互提醒、相互協同,打破了管理邊界,推進了業財融合,共同推動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
6.監督護航,確保實效。每年由財務、成本預控、法務和紀檢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監督組,對財務、成本、合同、結算執行等基礎管理工作開展業務大檢查,重點通過聯合檢查發現執行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部門協同診斷,協同指導、協同解決。紀檢部門對存在的問題和整改進行再監督,以不斷規范和提升管理工作。
7.人才興企,知識賦能。加強對財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引導學習研究財務、業務等多方面的工作,提高財務人員對業務的理解,促進財務與業務的有機結合,加強綜合類人才的培養。
上述是巖土公司在推進業財融合工作中的一些探索,概括起來主要是公司強力實施、“一把手”主抓、堅持不懈推進、建立健全管控體系、實施信息化、找準切入點、部門協同、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經常檢查指導、疏通難點和卡點、建設和培養復合管理團隊、逐步建成有效管理體系,以有效管理體系規范經營管理,助推高質量發展。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財務管理需要更加注重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實現從傳統核算向價值創造型轉變。公司需要打破管理壁壘,完善風險預警體系,創新管理模式,通過財務與業務的緊密結合,通過信息化手段和人才培養,實現財務管理的現代化轉型,優化組織架構,強化預算管理,提高風險防控能力,推動業財融合向縱深發展,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
上一頁